如题,如何定义实战,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。
比如:
很多传武爱好者,将师徒之间的说手、程式化交手,定义成“实战”。
相当一部分搏击爱好者,将带上护具进行规则下的对抗,定义为“实战”。
还有一部分人,将街头发生冲突,拳脚相加的打架,定义为“实战”。
认知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,所谓存在既合理。然而,当我们把认知,关联到现实生活中,去判断认知和实践是否相符合,似乎能有一些额外的收获。
武痴眼中的传武类型说手技术、搭手技术,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和检验,已经成为了一种笑话。实用价值几乎为零,渐渐被人抛弃。其存续的意义,仅仅在于这些门派传承过程中,它是一个固有组成部分,不可或缺而已。所以,谈到“实战”,你应该远离这种类型,否则,耽误了你自己。此处,会有人提出:某些传武师傅,已经在积极进步,引进新方式方法了。然而,作为根本的症结所在,他们依然解决不了,只是把这种程式化做了一些提升,聊胜于无。而且,传武师傅的教学程序,恐怕你也必然有些了解,“入门先练三年套”、“单操基本功必须过关才能打”,三年又三年,青春不再来,而头脑也被钝化了,甚至接受了说手既实战,虽然有些师傅演练如飞,但也只是制造了一个个幻境。
再来观察搏击爱好者的“实战”理解。当下很多年轻人或者活力尚且的中年人,热衷于搏击,包括拳击、散打、综合格斗、柔术等等类型。这些运动形式新颖且包含很多比赛的项目,无疑给格斗爱好者打开了传武之外的一扇新窗口。通过不断的训练提升,爱好者终于能在护具加持下,投入到互相拳打脚踢的对抗当中去了。搏击类项目终于把一众爱好者从虚幻中拉回现实,接受了最初级的拳脚洗礼。然而,把这种护具、规则保护下的竞技运动,当做真实的实战,缺乏最起码对实战环境的理解,因为擂台场地和保护规则,在现实中根本是不存在的,护具更是不可能每天当做衣服穿在身上,如神经病一样去上班、生活吧?某些搏击爱好者或许会跳出来质问:我们练出了硬拳硬腿,策略打法,完全可以适应各种条件下的实战。对此,我只能笑笑:你用你的拳脚去面对一次街头发生过的真实的、激烈的冲突事件,我相信你第一时间考虑的一定是,逃走为妙,而不是你所谓的什么硬拳硬脚,说不好听一点,胆子都能吓破。拳脚毕竟还是软组织,是有神经传递的人体结构之一,依赖于这种人体结构,去面对真实的、激烈的、升级的恶劣幻境,其用处是极其有限的。千万不要引用网络上那些极少的特例的事件给自己打鸡血,因为现实最大的可能是你根本抡不上拳头踢不出侧踹,就已经栽倒了。
还有很少一部分人,将街头拳脚相加的“打架”,称为实战。关于这种观点,除去某些角度上有可取之处以外,还是要被否定。客观上,街头斗殴貌似符合实战,而一般人的身体素质、基本运动能力、处理特殊事件的素质、心理特质等等,最终演化成了“成年版”幼儿园打闹游戏,其唯一价值就是给广场舞阿姨们增加了一些谈资。
行文至此。高质量武喷或者传武武痴就会跳出来质问:那是你没有深入研究过训练过某某传武和搏击。我不得不哑然失笑,几十年以来,笔者接触的门派不下几十个,搏击类型几乎都有涉猎,相识爱好者何止百千。得出以上结论,绝非空穴来风之辞。最终在一种极度的厌倦中,我放弃了类似的研究和接触。无谓的精力浪费,如同对着部落原住民大讲普世价值和现代文明。其中苦处只有自己知道。
所以,认为我在大发牢骚,指点“人生”,则大错特错。因为看到了太多的病态的、错乱的对于实战的理解和宣传,看到那么多人还是执拗的、神经质般的维护着自己的可怜“认知”,除去心里极度的悲观之外,我只能用冰冷的现实,化做一剂苦药,献给读者了。
至此,连载之一结束。结论很明确:以上三种或者和这三种类似的社会活动,都不是实战,归类为成人游戏是他们最终的归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