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越南这个曾经百依百顺的小国,如今摇身一变,成了东南亚“搅局者”,甚至一度敢和全世界最大的邻居中国短兵相接。你也许听说过南海风云、贸易黑马、边境战争,但你真的懂越南吗?它为何曾经梦想征服邻国、又为何会突然掉头搞经济?它的每一次转向又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警示?翻开历史,你会发现,有些事比你想象得更复杂。
说起中国和越南,街头巷尾总能吵起来,“他们到底是朋友还是对手?”一边,有人说越南受中华文化同化千年,骨子里流着兄长般的血脉;另一边,又有观点说,越南对中国一向警惕,总避免被大国吃掉,甚至不惜兵戎相见。让人咋舌的是,越南时而和中国称兄道弟,时而又掏枪上阵。这种暧昧关系,一度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。越南历史上朝贡称臣,后来却敢挑头和中国干仗。“到底谁更占上风?”这个疑问,一直悬在中越关系的上空,像碗水没放平,总在晃荡。
想拆开来看中越的爱恨情仇,咱得像剥洋葱一样。最开始,越南和中国简直就是“文化共生体”:辞书、服饰、官制,都得看中原脸色,连考试都照搬中国那一套。这当然让不少越南老百姓觉得,中国又大又强,有什么好庇荫的。但事儿多了,总有人想翻身。法国殖民一来,把越南老底子都打乱了。二战后,越南分家,南北成冤家。中国给北越雪中送炭,美军把南越炸翻了天。街头的大爷说:“北边有老大罩着,我们也敢横一点!”有人欢喜有人愁,普通人最盼望的,还是别被战火殃及。
1975年统一以后,越南领导人满心都是“英雄梦”:我们赶跑了法国、打败了美国,还有什么能难得住?越南挥师进军柬埔寨,想在东南亚称王称霸。可是,表面上即使一片平静,背地里埋着雷。中国一自己的后院快被人踹门,立马火冒三丈。更有意思的是,苏联那会儿和美国掰手腕,支持越南打头阵。越南以为有大腿撑腰,可以放心大胆地和中国对着干。可底层老百姓呢?战后失业遍地,饥饿常常上门敲门。很多人感叹:“打赢了仗,不一定能填饱肚子。”南海摩擦让打鱼的渔民每次出海捏把汗,边境的小孩儿见到军队成了常态。这种看似平稳的局面,实则紧张得像拉紧的弦,随时要断。
转折点在1979年猛然到来。中国为反击越南的军事冒险和老百姓(华侨)的遭遇,一声令下,边境硝烟四起。举世震惊:小小越南,居然能和亚洲的巨人对阵,仗虽然很快结束,但留下了数年不断的小规模冲突和心头的疙瘩。更多人没有想到的是,越南被苏联拖着“拉仇恨”,实则陷入了经济泥潭。边界线那一条细沟,分明成了两国心理的鸿沟。你看看中国,改革开放如火如荼,经济火箭一般窜起来;反观越南,经济光景和自家堂屋漏雨一样,越补越漏。社会上的不满,谁都藏不住了。越南在冲突中频频碰壁,直接把原先的自信敲碎。
表面上,战争的硝烟散了,越南似乎重新冷静下来,暗中更大的危机已经发酵。军队没控制住膨胀的饭碗,百姓被贫困束缚,国家财政成了一个空壳子。这时,外部出现了新的难题:苏联自顾不暇,再也抠不出钱来贴补小老弟,全球冷战温度下降,越南发现自己快成“孤家寡人”。南海和中国的矛盾非但没解决,反倒变成更加敏感的地雷,谁碰谁痛。当时不只是政治精英烦恼,连街头小贩都在担心,“以后再这么下去,日子还怎么过?打仗打不出饭,打来打去穷人最惨。”军头和官僚们也闹分歧,是不是应该转个弯了?但谁都不敢明确松口,国家命运悬在半空。
表面上越南似乎很清醒,主动从军事冒险转向经济建设。可要真说得这么聪明,那为什么一开始还要不惜一切去拼命扩张?有人说越南聪明得很,是见风使舵的小能手。可我倒要问,之前的鲜血和牺牲算什么?不得不转向,是因为兜里快揭不开锅了。表扬越南成功抓住全球化好机会,好像一切都靠自身努力,现实呢?如果没有那场经济奔溃、没有外资上门,越南还会如此“大方”放下枪杆子吗?怕是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。如今越南拿着低成本劳动力拼命吸引外国钱袋,这办法能不能长期有用?产业链真留得住还是说风向一变又得找新出路?南海争端到底放下没?中越之间的小心思,可没谁敢松口气。
有人说,越南现在就是东南亚的“经济小老虎”,忙着抓订单、修厂房,苦日子总会翻篇;可也有人觉得,这层表面繁荣下面,暗藏着数不清的风险和野心。您觉得,越南是真的彻底放下了军国迷梦,安心搞发展?还是一旦条件成熟,就可能“旧梦重来”,在南海搅浑水?对于中国来说,该继续和越南做生意、共谋共赢,还是得时刻提防、不敢掉以轻心?你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开辩——越南的未来,到底会向谁招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