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外媒揭秘:歼35是航母急需的“救命稻草”,海军优先,三艘巨舰正翘首以盼
发布日期:2025-09-02 03:51:40 点击次数:104

中国第二款第五代战斗机歼-35的横空出世,瞬间成了国际防务圈里的热门话题。这架战机啊,跟我们熟悉的歼-20比起来,设计理念上简直是南辕北辙,这让大家伙儿都好奇,它到底要扮演个什么角色?

国际上的防务观察家们可都看明白了,歼-35这飞机,从一开始就是给中国海军量身定制的,空军反倒排在了后面。这种“海军优先”的玩法,在全球航空工业史上,那可是相当罕见,也就美国当年的F-14和F-18项目能比一比。

大家分析下来都觉得,中国海军对歼-35的需求,那叫一个“急”字当头,比空军可紧迫多了。这不光说明了我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,海洋战略越来越吃重,更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在设计思路上,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。

歼-35直接从舰载机型号起步研发,这本身就是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一个大胆突破。它的出现,无疑给美国海军在舰载机领域长期以来的技术优势,带来了实打实的挑战,预示着未来海上力量格局,真要变天了。

航母的心病,谁来治?

说起来,中国海军航母编队现在的主力舰载机是歼-15,性能当然不赖。可面对美国海军F-35C这种第五代隐身战机,代际上的差距,真是越来越明显了。

歼-15在战场态势感知和超视距打击能力上,确实有点吃力了。这种性能上的落差,很可能让我们的航母编队在真刀真枪的对抗中,制空权面临巨大威胁。

制空权要是丢了,那航母编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,可就直接打了个大问号。所以啊,海军现在最盼望的,就是一款能隐身的舰载机,赶紧来补上这块短板。

再看看我们空军的骄傲歼-20,为了追求远航程,它被设计得体型庞大,最大起飞重量也惊人。

大飞机固然能多装油,飞得远,可这种设计,却让它很难适应航母上那严苛的起降环境。

起飞重量太大,对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的起降,是巨大的挑战。尤其是在滑跃式甲板上,想满载起飞?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舰载机起降时如果太重,会给航母甲板和飞机自身带来巨大的冲击力,对结构强度的要求简直高到离谱。

为了减重,舰载机通常得在降落前把油耗光,或者把弹药抛弃,这无疑增加了作战的复杂性和风险。

歼-20那将近37吨的最大起飞重量,早就超出了全球现役舰载机的范畴,想让它在航母上安全高效地运作,基本没戏。

而且啊,歼-20的气动布局,比如它的机翼展弦比,就决定了它不太适合低速飞行,这可能导致着舰速度过快,让降落的危险性进一步升高。

历史的教训我们可不能忘,有些国家(比如当年的苏联)的航母项目,就因为缺乏合格的舰载机而功亏一篑。这些惨痛的教训,促使中国海军必须尽快拿到隐身舰载机。

在如今国际军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,海军能迅速获得隐身舰载机,是我们维护国家海洋权益、拓展战略空间,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。

为航母而生,它就是不一样!

歼-35的研发模式,从一开始就跟歼-20的路子完全不同。人家从立项那天起,核心目标就是舰载机。

这种根本性的转变,意味着歼-35可不是那种陆基战机改改就能上舰的货色,它是一款真正的“航母定制”机型。

2021年10月,海军型的歼-35原型机成功首飞,这可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。这个首飞时间点本身就传递出强烈信号——它比空军陆基型歼-35A的首飞,足足提前了两年!

这个事实有力地印证了海军对歼-35的需求,那真是优先中的优先,也揭示了它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基础地位。

歼-35在结构上做了很多创新,就是为了适应舰载环境的严苛要求。它的起落架设计得到了特殊强化,里面还内置了应力传感器。

这些设计,让飞机能扛住电磁弹射起飞时的巨大推力,以及着舰时对甲板的强烈冲击,真是考虑周全。

新型石墨烯基隐身涂料的应用,是歼-35的另一大亮点。这种涂料在耐盐雾腐蚀方面表现出色,性能甚至比某些国外的同类产品还要好。

它能有效抵御高盐湿海洋气候的侵蚀,确保飞机在严酷的海洋环境中,依然能保持隐身性能和结构完整性。

可折叠的机翼、一体化成型的座舱盖,还有那结实的钛合金尾钩等等,无一不体现了歼-35专为航母环境而生的考量。

这些功能性设计,确保了飞机在有限的甲板空间内,也能高效运作,顺利完成起降和停放,简直是细节控的胜利。

歼-35在重量控制和气动布局上都做了优化,它的最大起飞重量比歼-20轻了不少。特定的气动布局,也被认为有助于它更好地适应舰载环境。

这些优化让它更适合在航母上进行低速飞行和精确着舰,大大提高了安全性。

为了保障歼-35舰载型的优先量产,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专门建了超级厂房和脉动生产线。

这些先进的生产设施,确保了歼-35能以更快的速度交付海军,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,真是开足了马力。

海军版战机被正式命名为“歼-35”,而它的陆基衍生型则被称为“歼-35A”。这种命名方式,进一步强调了海军型号的基础和优先地位。

深蓝组合拳,海战新玩法

歼-35的列装,特别是它和配备电磁弹射器的“福建舰”强强联手,那可真是要大大提升中国海军航母编队的综合作战能力了。

“福建舰”上的三条电磁弹射器,能大幅提高舰载机的出动效率,让更多战机在短时间内升空作战,这简直是效率的飞跃。

歼-35还能和空警-600预警机、攻击-11无人攻击机形成一个多层次、攻防兼备的立体作战体系。

这种体系将实现有人机与无人机的深度融合,极大地拓展航母编队的作战范围和打击能力,想想都让人激动。

歼-35的作战半径超过1300公里,内置弹舱能携带远程空空导弹或反舰导弹,具备强大的超视距打击能力。

它还能通过高速数据链实现战场态势感知和信息共享,与其他作战单元形成紧密的协同网络,信息流转快如闪电。

歼-35还具备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颠覆性能力,它能作为有人驾驶平台,指挥多架“忠诚僚机”无人机执行任务。

这些无人机可以承担侦察、电子干扰甚至攻击等多种任务,极大地提升了作战的灵活性和效率,简直是未来海战的“新玩法”。

模拟演练中,歼-35曾成功指挥8架无人机对敌方防空网络进行饱和攻击,这预示着未来海战中“有人-无人”协同模式的新范式。

这种模式将有效规避风险,并以更小的代价实现作战目标,想想都觉得厉害。

对比当前美国海军F-35C的换装进度,如果中国能在2026年前为三艘航母都配上歼-35,那将形成一支约150架的第五代舰载机力量。

这支强大的力量,很可能改变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力量平衡,对区域战略通道和海洋话语权产生深远影响,我们拭目以待。

三航母就位,就等它了

目前,中国海军的三艘航母,包括新服役的“福建舰”,还有“辽宁舰”和“山东舰”,都在望眼欲穿地等待歼-35的列装。

这些航母对歼-35都有着明确的需求,预计未来很可能形成歼-35与歼-15混编的模式,新老搭配,干活不累。

初期,三艘航母预计总共需要大约40到60架歼-35战斗机。随着中国计划后续建造更多航母,包括更大型的核动力航母,歼-35的需求量还会持续增长。

这预示着歼-35将成为中国海军未来航母编队的核心打击力量,这地位,没跑了。

当然,歼-35要在滑跃航母(比如“辽宁舰”和“山东舰”)上起降,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,或者面临技术调试的挑战。

毕竟甲板长度有限,它在滑跃航母上形成战斗力的时间,可能会比在弹射航母上晚一些。

不过啊,2024年2月曾有照片显示歼-35模型出现在“辽宁舰”甲板,这说明海军可没闲着,一直在积极探索它在现有滑跃平台上的应用。

“福建舰”在第三次海试中也曾展示歼-35全尺寸模型,这进一步印证了它与电磁弹射航母的完美适配性,简直是天作之合。

“福建舰”作为配备电磁弹射器的航母,拥有先进的动力和弹射系统,但它亟需匹配的舰载打击力量,歼-35正是这块至关重要的拼图。

歼-35作为一款成本效益更高的隐身战机,未来也可能被中国空军看上,它的服役数量甚至可能超过歼-20,这可真是个大新闻。

因为它成本相对较低,歼-35被视为“低配版歼-20”,定位为空优战机,有点像歼-10C在空军里的角色。

未来歼-35可能接替歼-10C的位置,与歼-20形成“高低搭配”的空军力量格局,想想就觉得合理。

然而,由于空军的歼-20已经形成规模,对歼-35陆基版的需求不如海军那么紧迫,所以啊,可以等舰载型技术成熟了再推进,不急。

结语

歼-35隐身舰载机的加速列装,是中国海军现代化和远洋力量建设中的一个核心战略里程碑,意义非凡。

它优先满足海军需求,是中国拓展国家利益、维护海洋权益的清醒务实战略体现,这步棋,走得高明。

歼-35的到来,将为中国海军提供走向深蓝、实现更广阔战略目标的强大底气与坚实支撑,未来可期!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