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重卡的版图上,河北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“巨人”。它坐拥环绕京津的地理优势,手握钢铁、煤炭等重工业命脉,其重卡保有量和销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繁荣的“巨人”,如今却患上了一种复杂的综合征。车多、二手车多、电车还多——这三个看似独立的现象,如同三条绳索,将河北市场紧紧捆绑,形成了一个外人看不懂、局内人苦不堪言的症结。
车多的原罪,运力过剩下的“血肉磨坊”
河北的车多,是其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。作为钢铁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生产和转运中心,以及服务于京津冀和雄安新区的物流枢纽,河北天然就是一个对重卡运力有着海量需求的市场。唐山港、黄骅港的吞吐量,钢厂、煤矿的外运需求,共同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重卡保有量。
然而,当公转铁等政策持续推进,当经济周期下行导致货量萎缩时,这个庞大的运力存量,就从优势变成了劣势。数以十万计的卡车,在有限的货源面前,被迫投入到一场最原始、最残酷的“价格战”中。运费被压至极限,利润比纸还薄。河北的货运市场早已不是一片蓝海,而是一个不断消耗着司机心血和车辆价值的“血肉磨坊”。
二手车多的梦魇,保值率崩塌下的“资产清零”
在运费低迷、收入锐减的背景下,大量从业者被迫割肉离场,这直接导致了二手车市场的供给泛滥。而排放标准的快速迭代,更是对这个脆弱的市场,给予了致命一击。
河北作为京津冀环保圈的核心,对排放标准的执行向来是全国最严的地区之一。大量车况尚佳的国五车型,因为路权受限,不得不被提前淘汰,如潮水般涌入二手车市场。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,直接导致了保值率的断崖式崩塌。
一台几年前落地价近50万的国五重卡,如今在河北的二手车市场,可能连10万元都卖不上。这对于以车辆为最大资产的个体司机而言,无异于一场“资产清零”的噩梦。庞大的二手车存量,如同一个巨大的堰塞湖,不仅堵死了老车主的退路,更以其极低的价格,不断冲击着新车的定价体系,让整个市场的价值链陷入恶性循环。
电车还多的悖论,被“割裂”的未来
按理说,新能源化是行业转型的方向。河北,尤其是唐山港、曹妃甸等区域,也确实是全国电动重卡,特别是换电重卡应用最成功的样板间。在港口、钢厂、倒短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下,电动重卡凭借其环保和低运营成本的优势,正在快速替代燃油车。
然而,这种由政策和特定场景驱动的电动化繁荣,并未能缓解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整个市场的割裂与矛盾。
这些电动重卡,解决的是特定场景、特定企业的需求,它们并不会进入到广阔的、开放的、以个体散户为主的公路运输市场。对于那些跑长途、线路不固定的司机来说,续航和补能的焦虑,让他们对电动车望而却步。
于是,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了,一边,是封闭场景内,高大上的电动重卡大行其道;另一边,是开放市场里,无数的国五、国六燃油车在低价运费和惨淡的保值率中苦苦挣扎。新能源的未来之光,并没有照亮传统燃油车主的当下困境。
写在最后
河北重卡市场的症结,在于它成为中国商用车行业所有矛盾的集中爆发点。过剩的存量运力、崩塌的二手车价值体系,以及被场景割裂的新能源转型,这三大问题相互交织、互为因果,形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“死结”。这个市场,就像一个高烧不退的病人,既有旧疾的运力过剩,又添新伤的保值率崩塌,同时还在服用着一剂猛烈但无法普惠的“新药”电动化。
河北的今天,或许就是很多省份的明天。它的困境启示我们,行业的健康发展,绝非简单的“油换电”就能一蹴而就。如何平稳地消化掉庞大的燃油车存量,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、可预期的二手车价值体系,如何让新技术的红利,能够真正惠及到最广大的从业者,这才是比单纯追求新能源渗透率,更为重要和紧迫的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