泽连斯基飞到巴黎,不是来听空洞承诺的。他身后,是俄军为进攻波克罗夫斯克集结的10万大军。他眼前,是法国、德国、波兰、荷兰,一群心事重重的欧洲“盟友”。
这场会议的真正议题,被包装在“安全保障”这个词下面。说白了,就是停火之后,谁来派兵保护乌克兰?这个问题,像一把刀,直接切开了北约内部最深的裂痕。
德国人的算盘打得最精明。柏林在会上拿出的方案很具体,也很“德国”:我们出钱,出装备,但不出人。
他们承诺,每年帮乌克兰把防空能力提升20%,投资乌克兰自产的巡航导弹,甚至愿意为乌克兰四个步兵旅提供全套装备,每年480辆步兵战车。听起来很慷慨,对吧?但核心问题上,他们一步不退。柏林明确表示,不会承诺部署德国军队去监视什么停火线。
德国在野党领袖默茨的话更有意思,他最近松口说,可以派兵。但前提是,美国必须参与。
这句话才是柏林的真正底牌。把球又踢给了华盛顿。这根本不是军事承诺,而是一种政治算计:只要美国人不来,德国人就永远有理由按兵不动。
另一边,是正在疯狂扩军的波兰。华沙正在组建欧洲大陆上最庞大的陆军,但他们对出兵乌克兰的请求,回应得斩钉截铁:不可能。理由很充分,我们需要集中所有资源,保卫自己的东部边境。
这个理由的潜台词是什么?波兰不相信北约的集体安全承诺能保住自己,更不相信这套说辞能救乌克兰。与其把命运交给布鲁塞尔的会议室,不如握在自己手里。当一个国家开始用“保卫自己”来拒绝援助邻国时,所谓的联盟就已经名存实亡。
法国和英国则在扮演鹰派,试图说服其他国家加入派兵计划。北约秘书长吕特也放出狠话:“俄罗斯对西方国家是否向乌克兰派兵没有否决权。”
这些话听起来很强硬,但在德国的精明和波兰的决绝面前,显得无比苍白。莫斯科早就划下了红线:北约军队进入乌克兰,一切谈判免谈。普京看着欧洲内部的争吵,悠然地表示,“会不会晤,有没有意义,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”
真正让欧洲坐立不安的,是那个可能重返白宫的男人——特朗普。
欧洲盟友们费尽心机,想把他拉进巴黎的会议,哪怕是视频连线,目的就是想劝说他对普京施加更大压力。可特朗普的回应,充满了交易的味道。
他刚在阿拉斯加跟普京进行了一次备受争议的会面,现在面对记者,他说得模棱两可:“如果我们对俄罗斯领导人的下一步举动不满意,你就会看到事情发生。”
“你就会看到事情发生”,这既是威胁,也是筹码。他没有承诺任何事,反而把皮球踢给了普京,也踢给了欧洲。言下之意是,你们想让我帮忙,取决于你们能给我什么,也取决于普京下一步怎么走。
欧洲的窘境就在这里。他们面对着家门口的战争,却发现自己所有的决策,都悬于一个美国人的喜怒。德国人是否出兵,要看美国人来不来。法国人再怎么呼吁,也需要美国点头才能形成真正的威慑。
这场巴黎会议,名为讨论乌克兰的未来,实则是在预演没有美国保护的欧洲,将是何等分裂与无力。所谓的“安全保障”,在缺少绝对实力和统一意志的情况下,不过是一张随时可以撕毁的空头支票。
当战争的威胁越来越近,欧洲领导人们发现,他们最缺的不是武器和金钱,而是那个敢于拍板、并能承担后果的“带头大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