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外的室外体育场运动,发现其在体育场边配备了AED。
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,室外体育场是市民运动健身、释放活力的重要场所。清晨的慢跑、傍晚的球赛、周末的亲子运动…… 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无数与健康相关的场景。然而,鲜少有人意识到,在这些充满活力的画面背后,潜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—— 心脏骤停。而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,正是应对这一危机、守护生命安全的 “关键武器”,室外体育场配备 AED,绝非可有可无的选择,而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必要举措。
从室外体育场的场景特性来看,配备 AED 具有极强的现实必要性。室外体育场的核心功能是满足大众运动需求,无论是高强度的球类运动、田径训练,还是中低强度的健走、广场舞,参与者的身体都处于动态消耗状态。尤其是在剧烈运动中,人体心率会急剧升高,心脏负担显著加重。对于本身存在潜在心血管问题(如冠心病、心律失常)的人群,高强度运动可能成为 “导火索”,诱发心脏骤停。数据显示,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心脏骤停,约 80% 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,而此时唯一有效的急救手段就是尽快使用 AED 进行除颤。此外,室外体育场往往地理位置相对开阔,部分场地距离最近的医院可能有一定距离,若等待救护车到场,很可能错过 “黄金急救时间”—— 医学研究表明,心脏骤停发生后,每延迟 1 分钟除颤,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 7%-10%,超过 10 分钟后,生存率几乎为零。AED 的存在,能让急救 “前置”,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。
从公共安全保障的责任角度出发,室外体育场配备 AED 是城市文明与安全意识的重要体现。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,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日益增多,涵盖了老年人、青少年、上班族等各个年龄段。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,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先天性心脏问题,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增加心脏骤停风险。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设施,室外体育场的运营管理方不仅要提供运动场地,更肩负着保障使用者安全的责任。配备 AED,正是这种责任的具体落地。试想,当一位老人在晨练时突然倒地、一位年轻人在球赛中突发昏迷,若现场能迅速找到 AED,配合心肺复苏(CPR)进行急救,很可能就能挽救一条生命;反之,若因缺乏 AED 而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,不仅会给受害者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,也会让公众对公共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产生质疑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将 AED 配备纳入公共安全建设规划,机场、地铁、商场等场所已实现 AED 全覆盖,而室外体育场作为运动损伤和心脏骤停的高发场景,更不应成为 “空白地带”。
当然,配备 AED 只是第一步,让 AED 真正 “有用”,还需要配套的宣传与培训。一方面,要通过清晰的标识引导公众快速找到 AED 位置,避免紧急时刻 “找不到” 的尴尬;另一方面,要定期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,教会更多人掌握 CPR 与 AED 的使用方法。AED 的操作极为简便,具备语音提示功能,普通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熟练使用,无需专业医疗背景。只有让更多人 “会用”“敢用”,AED 才能真正发挥作用,形成 “人人会急救、处处有保障” 的良好局面。
推荐阅读:高质量心肺复苏、高质量心肺复苏、CPR心肺复苏原理动画、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原理及使用方式、AHA心肺复苏演示
生命无小事,安全大于天。室外体育场配备 AED,不是一项 “额外支出”,而是一份 “生命投资”。它承载着对公众生命安全的尊重,也彰显着城市对全民健身的保驾护航。期待未来,每一座室外体育场都能配备 AED,让运动的快乐与生命的安全同行,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活力满满的运动中,感受到安心与保障。
本文文字内容来自AI工具豆包软件。